男性人口近60年首次减少说明了什么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比上一年减少46万人,女性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94万人。部分媒体梳理历年数据后发现,2021年是近60年来(自1962年以来)中国男性人口首次出现减少的年份。
我国男性人口首次出现减少,受到出生人口指标变化与死亡率波动的交叉影响。一方面,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七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年内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出生人口数量与性别比值同时下降,意味着2021年我国男性新生儿数量减少。另一方面,2021年死亡率相比2020年上升0.11‰,死亡人数绝对值出现16.5万人的波动。
与之相对,我国女性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女性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我国女性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7.37岁,提高到2020年的80.88岁,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岁。另有数据表明,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9岁。由此可见,我国男性预期寿命相对于女性较短。
染色体结构与激素分泌等生物学条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此外,我国女性在生活习惯方面较之男性更加健康。当前我国非传染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总死亡人数比例已突破80%,而吸烟与饮酒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重要诱发因素。调查表明,我国女性吸烟率为2.4%,而男性吸烟率高达52.9%,女性全年龄段饮酒率也显著低于男性。同时,冒险倾向的行动特质、自抑内敛的情感表达,以及重体力行业的劳动负担等多种要素,共同加剧了男性所面临的复杂健康风险。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下降,是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的重要表现。一方面,这源于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如“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的弱化,以及当前婚姻“买房置业、筑巢引凤”的先天压力,提升了养育男孩的成本。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社会进步推动女性地位持续提高。如各类高等教育领域女生占比均已超过男生,在一些工科专业中同样“巾帼不让须眉”,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距继续缩小;女性就业渠道及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已超过40%;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等“两非”现象持续减少等。各类因素使得“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男性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减少,会是未来适婚人群比例优化的重要拐点吗?这一问题有待观察。从年龄分布来看,随着男女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的拉大,未来女性人口比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在60岁以上人群中,而非年轻人群;从区域分布来看,虽然2021年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已降至104.88,但国内部分省份仍然存在性别比显著偏高的非均衡问题;从城乡分布来看,我国31个省份乡村人口性别比均大于100,而许多大城市的适婚群体则呈“女多男少”态势,由此催生出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等“婚姻挤压”现象。对于未来的适婚育龄人群匹配,以上问题仍是不确定因素,亟待政策合理引导。
社会应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众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尤其要移风易俗,加快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治理部分地区因“高价彩礼”等传统陋俗带来的婚姻攀比链条。
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达到适婚年龄后,因为担心父母子女照料任务与家庭生活、职场压力之间产生冲突,才选择晚婚或不婚。针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可从建立“广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入手,进一步提升养老及托育服务补贴水平,并结合先发地区试点经验探索推广育儿假等;应突破“成员式”家庭政策模式局限。将家庭补贴与税收优惠、家庭保护、社区服务等相结合,完善多类型、多样化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帮助适婚群体缓解后顾之忧。
【生词】
1. 梳理 [ shū lǐ ]:用梳子整理(须、发等)。纺织过程中用有针或齿的机件使纤维排列整齐并剔除其中短纤维和杂质的工序。
2. 筑巢引凤 [ zhù cháo yǐn fèng ]:把巢建好,吸引凤凰起来栖息。一般都作比喻用,比如建好基础设施,等待投资者前来投资;或者有房有车,再寻找另一半。
3. 巾帼不让须眉 [ jīn guó bù ràng xū méi ]:指女子不一定比男子差。
4. 亟待 [ jí dài ]:迫切等待 急切需要。
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22-03/04/nw.D110000zgqnb_20220304_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