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5/22] 中新健康|ICU护士:守护病人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작성일   |  2024-05-14 조회수   |  32720

[간체자] 

 

中新健康|ICU护士:守护病人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韦香惠)ICU是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是医护人员、病人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对很多人来说,这里显得神秘而又凝重,家属无法像在普通病房一样自由出入,大多数治疗操作和生活照护都要依靠护士来完成。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北医三院ICU的护士们已经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像往常一样,他们来到更衣室换上拖鞋、工作服,戴上口罩和帽子,七步洗手法洗手后,穿梭在病房内。

 

  早上7:50,护士长李宇轩已经和护士们开始了晨交班。ICU每天交接班不仅内容要求十分细致,而且必须有床旁交接病人,交清病人24小时的病情变化,出入量、意识、皮肤、管路、饮食、排泄、液体、治疗使用的仪器设备等。交接班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协助活动不利的病人活动四肢,帮助他们翻身拍背、排痰。

 

  与普通病房相比,ICU没有人来人往,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监护仪器的滴滴声。吸痰、翻身、监测入量和出量,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和监护数据……这些护士们的工作与生命紧紧相连。

 

  “我们的护士是时刻看护着病人,对病人病情的发展进行仔细观察。”李宇轩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谈到,ICU的病人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家属也不能陪护,这也是ICU护理工作的特殊之处。

 

  图为科护士长李宇轩和ICU白班护士长交流工作 韦香惠摄

 

  很多人说,“ICU的护士顶得上半个医生”。在李宇轩看来,这句话一方面是对ICU护士工作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自我要求。

 

  李宇轩表示,ICU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们作为24小时照护者,既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病情变化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ICU病房,男护士并不特殊,甚至是“必需”。和李宇轩一样,乔浡也是一位男护士。

 

  采访中,谈到社会上有些对男护士的刻板印象,比如辛苦又收入不算高,不如医生体面等等,李宇轩和乔浡都否定了这样的说法。“ICU可能是最能体现医护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地方。”李宇轩说。

 

  最多的危重症病人、最精良的医疗设备和最强的医护力量,这些是ICU的显著特点。因此,这里也是年轻护士最快得到锻炼成长的科室。

 

  汤娜在北医三院做了20多年护士。最开始,她并不是在ICU工作,而是在产科。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不同,ICU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工作难度大、强度高,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

 

  图为护士汤娜在为患者进行护理 韦香惠摄

 

  她回忆自己刚来ICU的时候,面对复杂的监护仪器感到过迷茫,面对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病人也感到紧张,但在一次次工作实践中,她变得从容很多。

 

  ICU病人病情瞬息万变,“有一次正好轮到我当班,给病人换药的时候,病人突发心脏骤停,我立即大声呼叫医生并开始抢救,直到病人好转。”这段经历给汤娜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意识到,ICU是一个经常和死神打交道的地方,要想成为合格的ICU护士,不仅仅是要做好程序化的护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协助医生作出处理,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陶雅雯来到北医三院ICU不足一年,正是成长最快的一段时期,渐渐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她向中新健康谈起对科室的最初印象:昼夜运转的床旁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注射泵和血滤机,以及随时都可能响起的报警音,这些让她陌生又好奇。

 

  谈起她选择护理职业,“我也没有把自己想得多伟大。就是觉得年轻人总得干点自己能干的事情,发挥所学专业价值,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陶雅雯说。

 

  图为护士陶雅雯在工作中 韦香惠摄

 

  从校园到病房,从护理小白到成为病人的依靠,陶雅雯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学生心态到工作心态的转变。刚开始,面对家属和病人,她不知道怎么沟通,有些畏手畏脚。后来她发现问题在于对工作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还要更多地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她开始下苦功了解自己的病人情况,向资深护士请教,多找机会和医生交流,慢慢得到家属和病人的信任。

 

  成就感和挫败感经常同时出现。“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病人转到普通病房。再苦再累,一切都有意义。”陶雅雯说。(完)

 

 


 

 

[번체자]

 

中新健康|ICU護士:守護病人最後一道生命防線

 

 

       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韋香惠)ICU是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是醫護人員、病人與死神正面交鋒的戰場。對很多人來說,這裏顯得神祕而又凝重,家屬無法像在普通病房一樣自由出入,大多數治療操作和生活照護都要依靠護士來完成。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北醫三院ICU的護士們已經開始了他們忙碌的一天。像往常一樣,他們來到更衣室換上拖鞋、工作服,戴上口罩和帽子,七步洗手法洗手後,穿梭在病房內。

 

  早上7:50,護士長李宇軒已經和護士們開始了晨交班。ICU每天交接班不僅內容要求十分細緻,而且必須有牀旁交接病人,交清病人24小時的病情變化,出入量、意識、皮膚、管路、飲食、排泄、液體、治療使用的儀器設備等。交接班同時,醫護人員還要協助活動不利的病人活動四肢,幫助他們翻身拍背、排痰。

 

  與普通病房相比,ICU沒有人來人往,只有粗重的呼吸聲和監護儀器的滴滴聲。吸痰、翻身、監測入量和出量,隨時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和監護數據……這些護士們的工作與生命緊緊相連。

 

  “我們的護士是時刻看護着病人,對病人病情的發展進行仔細觀察。”李宇軒接受中新健康採訪時談到,ICU的病人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家屬也不能陪護,這也是ICU護理工作的特殊之處。


  圖爲科護士長李宇軒和ICU白班護士長交流工作 韋香惠攝


  很多人說,“ICU的護士頂得上半個醫生”。在李宇軒看來,這句話一方面是對ICU護士工作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自我要求。

 

  李宇軒表示,ICU的病人病情複雜多變,護士們作爲24小時照護者,既要熟練掌握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能夠根據病人的病情進展,及時調整護理措施,還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及時發現並處理各種病情變化和潛在的安全隱患。

 

  在ICU病房,男護士並不特殊,甚至是“必需”。和李宇軒一樣,喬浡也是一位男護士。

 

  採訪中,談到社會上有些對男護士的刻板印象,比如辛苦又收入不算高,不如醫生體面等等,李宇軒和喬浡都否定了這樣的說法。“ICU可能是最能體現醫護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地方。”李宇軒說。

 

  最多的危重症病人、最精良的醫療設備和最強的醫護力量,這些是ICU的顯著特點。因此,這裏也是年輕護士最快得到鍛鍊成長的科室。

 

  湯娜在北醫三院做了20多年護士。最開始,她並不是在ICU工作,而是在產科。與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不同,ICU裏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工作難度大、強度高,壓力和挑戰可想而知。

 

  圖爲護士湯娜在爲患者進行護理 韋香惠攝


  她回憶自己剛來ICU的時候,面對複雜的監護儀器感到過迷茫,面對病情突然發生變化的病人也感到緊張,但在一次次工作實踐中,她變得從容很多。

 

  ICU病人病情瞬息萬變,“有一次正好輪到我當班,給病人換藥的時候,病人突發心臟驟停,我立即大聲呼叫醫生並開始搶救,直到病人好轉。”這段經歷給湯娜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意識到,ICU是一個經常和死神打交道的地方,要想成爲合格的ICU護士,不僅僅是要做好程序化的護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及時發現病人病情變化,協助醫生作出處理,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陶雅雯來到北醫三院ICU不足一年,正是成長最快的一段時期,漸漸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她向中新健康談起對科室的最初印象:晝夜運轉的牀旁監護儀、呼吸機、微量注射泵和血濾機,以及隨時都可能響起的報警音,這些讓她陌生又好奇。

 

  談起她選擇護理職業,“我也沒有把自己想得多偉大。就是覺得年輕人總得乾點自己能幹的事情,發揮所學專業價值,並且在這個領域做出一些自己的貢獻。”陶雅雯說。

 


  圖爲護士陶雅雯在工作中 韋香惠攝


  從校園到病房,從護理小白到成爲病人的依靠,陶雅雯認爲最重要的是從學生心態到工作心態的轉變。剛開始,面對家屬和病人,她不知道怎麼溝通,有些畏手畏腳。後來她發現問題在於對工作內容的熟悉程度不夠,還要更多地站在病人和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她開始下苦功瞭解自己的病人情況,向資深護士請教,多找機會和醫生交流,慢慢得到家屬和病人的信任。

 

  成就感和挫敗感經常同時出現。“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病人轉到普通病房。再苦再累,一切都有意義。”陶雅雯說。(完)

 

 

 

 

 

[출처]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05-12/10215554.s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