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작성일   |  2019-05-17 조회수   |  3849

 

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一头圆、一头方,长约数寸……日常掂在手里的筷子平平无奇,看上去似乎没啥闪光点。但事实上,它的身上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礼仪,由古至今依然如此。一双筷子从诞生到流行,既是餐具的演变,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一双筷子的几个名字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归于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了不少骨制的短棍,以前被认为是发笄,但龙虬庄考古队的报告认为是筷子的原型。”历史学家王晴佳关注饮食文化多年。他认为,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筷子,这种说法就或许有道理。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常见餐具亦可窥见历史

 

除了比较常见的竹筷、木筷外,还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则出土过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

 

南北朝时,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到了实力雄厚的唐代,筷子的类型更加花样百出,有金筷子、玉筷子等,十分珍贵。

 

一双筷子的背后,还可能藏着一段历史。《韩非子·喻老》以及《史记·宋微子世家》中都提到一件有关象牙筷子的往事。后者记载:“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商朝时,纣王喜欢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知道后,觉得十分可怕。因为象牙筷子无疑是一种十分奢侈的餐具,由此而往,说不定纣王还会喜欢上玉杯等更奢侈的物品,逐渐沉湎于铺张靡费的生活。

 

果然,后来纣王贪图享乐,最终被武王带兵攻破都城。“象箸玉杯”的典故即与此有关。

 

 

背后绵延已久的文化

 

对中国人而言,筷子却远远不是餐具那么简单。

 

比如,筷子大多是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就造型来讲,筷子一头一般是圆的,一头是方的,象征“天圆地方”,反映人们对世界最朴素最基本的看法。

 

 

 

 

过去,筷子的使用很有规则,要收放有度。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规定,“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相当优雅。

 

“小孩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的时候,就被父母及其他大人告诉他们使用筷子的礼仪,比如不能在碗里拨弄、挑拣食物,还有筷子不能用来移动、敲击碗盏等等。”王晴佳解释。

 

现代社会,或许已经没了那么多礼仪。但筷子所代表的饮食文化,早已浸润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那句常常能听到的“多个人多双筷子”,简简单单几个字,背后是温馨的情感。

 

王晴佳说,在中国流传的许多文学作品、历史读物中,筷子被用来表达情感,喜怒哀乐均有,如“投箸”、“举箸”等,显示筷子不仅是餐具,而且还有文化的象征意义。

 

 

“筷子文化圈”如何逐渐形成?

 

关于世界文化,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划分方式:根据饮食习惯可以大致分筷子文化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对应各自的地域文明。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客观上对筷子“流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新书《筷子:饮食与文化》中,王晴佳提到了筷子的“全球史”:他认为,今天,筷子成了“筷子文化圈”中主要餐具,既反映了饮食的需要,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对其他周边地区的影响。

 

“从饮食的需要来说,自唐代开始,人们的主食开始从小米转向小麦和大米,有助筷子成为了重要的餐具,比如吃面条和饺子,筷子比勺子要方便多了。”王晴佳说。

 

轮到火锅和寿司流行,使用筷子还是最佳就餐方式,继续反应生活习惯和礼仪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公筷和一次性筷子等等。由此而言,筷子地位的上升,有着饮食和文化的两种必要。

 

“我以全球的视野研究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筷子,希望展现另一个观察视角:那就是与汉字一样,筷子是中国和东亚文化的两个重要象征。”王晴佳总结,“如果说中国文明持续发展、演化,那么筷子和汉字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词]

1. 平平无奇 [ píng píng wú qí ] : 奇,特殊。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2.闪光点 [ shǎn guāng diǎn ] : 指人或事物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

3. 承载 [ chéng zài ] : 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4. 依然 [ yī rán ] : 照往常,依旧。

5. 诞生  [ dàn shēng ] : 出生

6. 传播 [ chuán bō ] :  广泛散布

7. 据称 [ jù chēng ] : 据他人声称;据说。

8. 竹丝 [ zhú sī ] : 古代纸的品种之一。

9. 发笄 [ fā jī ] : 女子丧装。“髮”乃“髽”之误。

10. 忌讳 [ jì huì ] : A. 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B. 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11. 遗址 [ yí zhǐ ] : 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

12. 箕子 [ jī zǐ ] : 用来擀饺子皮的小面团。

13. 反映 [ fǎn yìng ] : A. 反照,比喻把 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

                                     B. 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

14. 划分 [ huà fēn ] : 把整体分成几部分

 

 

 

 

 

 

 

 

网址: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517/c1013-31089988.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