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4/14] 在加速社会中重拾生活掌控感 작성일   |  2023-04-10 조회수   |  15546

 

在加速社会中重拾生活掌控感

 

在加速社会中重拾生活掌控感|罗萨|共鸣|掌控_新浪新闻

 

 

  前段时间,“极端通勤”的话题多次引发大众广泛讨论。社交平台中,有不少“上班族”“打工人”上传分享自己“第一视角通勤”的短视频,每天花上几小时步行、坐公交地铁,白天黑夜奔波于远郊与市区,披星戴月早已是家常便饭……匆匆的脚步、旋转的车轮,不知何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动态缩影”,时刻提醒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驰世界”当中。

  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指出,“世界正在以更短的间隔改变其面貌”,这从人们在世界各地的交通出行中就可见一斑。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正持续压缩消融着时空距离,仿佛“天下四海一家”,站在技术角度这固然可喜,然而,罗萨认为,若从更广泛的个体视角出发,大众似乎只能无奈选择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不得不追随更快、更好、更强的物品和技术。当下,人们普遍越发害怕在竞争中丢失机会,被“加速社会”甩出去,丧失参与感和竞争力。

  国家间比拼竞赛,人与人相互竞争,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内在纠葛……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罗萨分析,正是“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竞争逻辑”无形推动这个世界,使其如野马般加速不羁;社会的“持续加速”则具体表现在“技术的加速”和“生活节奏提高”两个方面。就像家务劳动,随着技术工具的升级换代,人们发现自己并未从中彻底解放,反而在家务效率和质量方面投入更多时间;通勤效率一直持续提升,我们却鲜少将时间用于身心休憩,而是“兑换”了更高强度的工作和更低的生活成本。

  诸多生活细节充分印证了,罗萨的思考在当下颇具现实意义,他从理论视角提炼出“社会网格”的生长逻辑、阐释着大众深层焦虑的客观原因。从这个角度上讲,罗萨的“加速理论”反而能给当下焦虑群体“释压”。他用严谨克制的语言宽慰读者,其实我们有时并非“能力不足”,只是时间的坐标轴越画越密,大家都下意识地认为只有在不断加速中方能获得“存在感”和“进步感”,长此以往便会导致人的“异化”。

  在《新异化的诞生》中,罗萨引领读者走入“大众生活博览馆”,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却未曾深思熟虑过的日常习惯和生活细节,探讨我们为何忙碌、何种生活才算美好。可以品读出,事实上罗萨无意打消人们在时代中竞流的奋进斗志,而是想要善意提醒我们,在社会浪潮奔涌中更不可“随波逐流”。只有明白自己身向何方、心往何处,我们才能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意志清醒、做自己生活的“掌舵人”。按罗萨的理论推演,如果“加速社会”只一味催促升级迭代,个体会不由自主地试探和挑战身心极限,却忘记“弦满易折”的潜在危险。

  近年来,这位后现代“加速理论家”将目光更加聚焦于庞大社会系统下的独异个体,新书《不受掌控》中聚焦探讨的诸多生活化问题令人“心有戚戚”,引发广泛共鸣。罗萨认为,如今大众本应在技术加持下更具“手可摘星辰”的底气和能力,但却在面对区区一张数据精确的体检化验单、一份客观标准化的个人考察表时,就可能感到焦虑与不安全感爬满脊背,从而彻底丧失了自我掌控感与主观判断力。

  许多生活迹象表明,有时我们看似了解得越多,却反而越生发出对未知的恐惧,缺乏了探索外部世界和严肃叩问本心的勇气,归根到底是越来越“不受掌控”。如此看来,书中所言的“异化”就诞生了——它指的是我们“‘坐落’于世界当中的方式遭到了扭曲”,对于过去熟悉的时空、物品、情感联系都感到陌生与错愕。物件坏了通常只换不修、时尚潮流催人喜新厌旧……罗萨提醒读者,空间感、真实感的弱化容易让情感的释放和接收同样变得迟钝,习惯于通盘接受却甚少叩问本心。很多时候仔细想想,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于“做并非‘真正’想做的事”?有理论表明,这可能导致“过劳甚至抑郁”,也容易造成“自我的耗尽”。

  正因如此,当下我们需要尽快认识到,即便“加速引导我们驾驭世界,却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要真正摆脱加速时代的“异化”困扰,罗萨认为关键在于寻找“共鸣”——人必须与世界建立起共鸣关系方能持续存在下去,唯有打破对“内卷”的迷信盲从,我们才有可能恢复共鸣的能力,在“飞驰世界”中重拾一种“相互回应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出发,寻找共鸣好比“回声定位”,我们可以与他人共同“发声—传递—分享—接收回应”,在这个寻求同伴或知己的漫漫过程中掌握自身“定位”与“速度”,更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内在纠葛中逐步建立内心平衡。其实只要立足生活视角来理解,寻求宝贵的共鸣也可以很简单,它或许就藏于一本书、一次出游、一次偶遇带来的心动之中。

  在中国旅行时,罗萨曾感叹自己仿佛走进“速度帝国”。他评价武汉许多地方“远不是田园诗般的,这座大都市也是一尊摩洛克巨人”;他发现上海有着“(人们)争取高考的好成绩、最高的摩天大厦、最大的金融广场、最有力的购物中心。但上海老是在下雨”……罗萨带领读者从“外来客”的视角展开思考:需要承认,即便我们期望让“飞驰世界”尽在掌握,却仍会面临更多“不受掌控”的东西:比如“每天不一样”的城市景观,还有经常阴晴不定的天气。

  “无穷无尽的住宅和崭新的摩天大楼”“高铁的到达和发车时间都分秒不差”“就连在晚上景色也不时在变换”……罗萨惊奇于中国各方面的飞跃发展,同时也善意提醒人们:要让世界向更有益、更友善的方向“加速”,大众就要学会从时代共鸣中汲取力量,在与同伴的此唱彼和中得到心灵滋养。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正是让当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趣的是,哈特穆特·罗萨所阐释的后现代主义理念与情操有时候还会让我们想起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他始终以理论批判视角讲述着大众身上发生最真实、贴切的故事。或许比起干脆硬核的理论,罗萨更希望通过梳理和解读引导大众重拾“共鸣”的本能,启发生活智慧。个体虽然无法奢求这个“加速社会”为自己“稍等片刻”,却可以保持乐观:通过罗萨富有启发魅力的社会学视角,大众完全可以在各种生活“小确幸”中寻找共鸣、降低“异化感”,让快节奏生活稍许回归“掌控”。

  在跟随社会飞速运转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身处汹涌的人流,或在拥挤的地铁、巴士上握紧手机,似乎实在称不上自由,但只要有意识地打通共鸣的五感,其实处处都可见内心世界的“悠悠南山”,得到哪怕片刻的脱离和自在。如今,在看着身旁景观匆匆掠过的无奈时分,不妨读一读罗萨,尝试在这个“飞驰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对速度”,收获一种难能可贵的顺遂与从容。

 

 

 

 

 

 

 

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23-02/14/nw.D110000zgqnb_20230214_3-11.htm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