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5/8] 出门旅游,拍照“打卡”让人开心还是烦躁 작성일   |  2023-04-28 조회수   |  15987

 

出门旅游,拍照“打卡”让人开心还是烦躁

 

 

 

  “五一”刚过,5天的小长假给了大家一个出门旅游的好机会,许多人在网上做足了攻略,把旅游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力求把当地有特色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全都“打卡”拍照,凑个朋友圈。但让人隐隐担心的是,做攻略过程中刷到的吐槽、避雷帖也不少,说某个景点过于“照骗”其实并不好看,或吐槽某个网红小吃其实是两家不同的小吃拼起来拍的,还有人表示“这个地方有什么好拍照打卡的,出门玩都变味了”,连结伴的朋友看完都表示“不想跑那么远只为拍照”……

  拍照打卡到底好不好,是会让人的旅途更愉快,还是会让人变烦躁呢?

  心理学家说:其实都会有!

  红利效应:拍照让人集中注意力、分享愉悦回忆

  拍照能带来的“红利”,首先体现在让人们更关注、更能记住看见的景色上。拍照需要考虑被拍的东西、构图、光线等,这就需要人先多分配一些注意力给被拍的东西。2017年一项对博物馆展览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被允许自由拍照,那他们在展品上注视的时间也会更久。进而,拍过照的人也会更容易记住展览中出现的作品、展览的场景,不仅因为拍照前需要注意、思考,还因为拍照后可能需要编辑照片,裁剪、加滤镜,这些过程也会加深人们对照片中内容的印象。

  拍照还会给人带来积极情绪。对于喜欢拍照的人来说,在体验过程中拍照,可以增加对旅游的参与度,可能会被眼前所见之物、手头所做之事完全吸引,沉浸其中,这种全神贯注就是心流状态了,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即便没那么喜欢拍照,给积极的视觉内容拍照仍然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2016年一项为期3周的拍照实验发现,每天拍微笑自拍照的人们会变得更自信、更有创造力,每天拍让自己快乐照片的人们会变得更专注,每天拍让他人快乐照片的人们压力、焦虑情绪都有所降低。当然啦,如果拍出的照片超出预期,这件事也会带来加倍的快乐和满足。

  把拍的照片分享出去,也能带来幸福感。记录积极体验的照片就像是加强社会关系的桥梁,即便朋友们没有和你一起出门,他们也能通过点赞、评论你发的照片,来增强和你的联结感,而与人联结是可以提升幸福感的。

  匮乏效应:拍照让人过分在意、引发担忧焦虑

  拍照可能会让人错过取景框外的信息。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拍照虽然能让人更关注照片中的视觉信息,但这种关注可能会同时带来“盲视”效应,也就是——对取景框外的部分的注视会显著减少。比如,在游乐园游行表演时,试图和其中几位演员自拍合影,就可能会错过其他演员的精彩表演环节。有些高级餐厅会禁止食客拍照,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拍照的过程会影响享受美食的最佳时间,干扰味觉体验。

  如果拍照是为了自我呈现,那焦虑可能会随之而来。有人拍照必发朋友圈,甚至旅游就是为了发朋友圈,如果只是分享快乐那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太想通过照片塑造、维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积极形象了,这样出于自我呈现动机拍照打卡的人,会担忧照片质量,反而无法沉浸在拍照过程中,还会担心没人点赞,以至于焦虑盖过了欣喜。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圣诞节派对中,自我呈现动机高的拍照者,会更多思考别人对自己照片的评价,对派对体验的参与感反而降低了,体验的乐趣也会降低。

  拍照打卡幸福攻略:有选择地记录和分享

  既然拍照打卡有利有弊,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更大化拍照带来的红利,尽可能避免它带来的焦虑呢?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拍照记录的场景。既然拍照的红利效应以视觉信息为主,那我们拍照记录时就可以多选择这样的景点,比如以视觉信息为主的博物馆展览(当然是在展览允许拍照的情况下);但如果展览有音频讲解,或者展览中有大量的概念信息,拍照就可能会影响我们看展的效果了。

  其次,我们要考虑游玩过程中的心流体验。像看展览这种我们参与度低的活动,拍照可能提高我们的主观参与度、提升我们的愉悦感;但如果是做手工这种需要我们高度参与的活动,拍照反而会让我们分心、降低我们的愉悦感了。

  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拍照的难度。如果光线不够好,或者人群太过拥挤,找不到出片的角度,那干脆就放弃拍照吧,免得拍照成了“任务”,让我们难受。

  拍完照后,我们还可以选择分享照片的对象。如果和朋友圈分享、进行自我呈现会带来担忧、焦虑,那就只分享给亲近的、在他们面前不必那么在意形象的人们吧。

  出门旅游是为了放松、开心,希望在以后的假期,拍照能给你的旅途带来尽可能多的红利,而不是担忧焦虑。

 

 

 

 

 

 

网址:http://zqb.cyol.com/html/2023-04/28/nw.D110000zgqnb_20230428_3-07.htm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