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故宫古建筑匾额上的“错”字 작성일   |  2021-01-26 조회수   |  1887

故宫古建筑匾额上的“错”字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的场所。故宫内宫殿建筑数量众多,而悬挂于各个宫殿外部的匾额,则是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的重要装饰物。这些匾额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其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勾。然而公众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勾,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勾。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误”书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

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勾,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南宋临安城玉牒殿(存放皇家族谱的场所)火灾事件,使得“门”字带勾成为防火避讳。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勾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火灾也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勾。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録》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勾,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勾阻挡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勾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清末文人赵汝珍在《古董辨疑·杂辨》中对此分析认为,“门”字带勾,不仅不利于招纳贤士,而且也是火灾产生的重要原因。

由上可知,故宫部分古建筑匾额的“门”字被写“错”,尽管表达了一些古代帝王的防火愿望,但是并不能产生防火的效果,且缺乏科学性。这种避讳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然而对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紫禁城丰富历史的重要印证。

 

 

 

 

 

 

 

 

 

 

 

 

 

【生词】

1. 匾额 [ biǎn é ]:匾:上面题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木牌(也有用绸布做成的):横~。绣金~。门上挂着一块~。

2. 避讳 [ bì huì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网址: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1enTKfkRN8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