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清明节原本并非悲伤节日:最初可能是“狂欢节” 작성일   |  2021-04-01 조회수   |  2547

清明节原本并非悲伤节日:最初可能是“狂欢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节春雨中所见,余韵邈然,流传至今。世人熟知,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有折柳、扫墓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这其实跟清明节没什么关系。

要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就先要了解其他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上旬。

先说上巳节,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相传源于纪念黄帝诞辰,也是祓禊的日子。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寒食节则一般在冬至后105天。它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无力前行,刚巧身处之地又渺无人烟,无奈之下,随臣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献给重耳。

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没有去邀功,而是携母去山中隐居。晋文公坚持要请他出来表示答谢,于是放火从三面烧山,想逼其出山。但没想到介子推最后同母亲一起被烧死,也不为所动。晋文公恸哭不止,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古代寒食节,需要禁烟火、只吃冷食,还要拜扫祭祖。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由于节俗的关系,寒食节气氛一直显得有些哀伤。

宋元时期,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必不可少的大节地位。

此前,清明节是否可以说“节日快乐”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争论。在民俗专家看来,这个问题无需讨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内涵丰富,它并不是个悲伤的节日,说“节日快乐”是完全可以的。

清明节把扫墓、踏青相结合。祭奠祖先,后人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也得到了精神慰藉。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词】

1. 描摹 [ miáo mó ]: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2. 祓禊 [ fú xì ]:古代中国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3. 祭祖 [ jì zǔ ]:为避灾得福而对亡祖灵魂之敬拜与祭奠仪式。

4. 扫墓 [ sǎo mù ]: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现也指在烈士墓或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清明~。

5. 踏青 [ tà qīng ]: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青:青草)。

 

 

 

 

 

 

 

 

 

 

 

 

 

网址:http://news.cctv.com/2018/04/05/ARTIS9mrvmgrZ8eiYSaudeKC180405.shtml

인쇄하기